上篇文章提到,增加公私營房屋供應及改善民生,以此提升草根乃至是整體港人的獲得感,才能從根本上緩和深層次矛盾,從而維持香港社會繁榮穩定。然而,香港部分自稱愛國的建制派,卻似乎沒有從全局探究或化解香港深層次矛盾,使他們不但在土地問題上充當攔路虎,甚至開始提出各類向工商界傾斜的建議,使本地草根和勞工階層利益進一步被犧牲,本已尖銳的階級矛盾亦因此進一步激化,變相為伺機而動的反對派提供「彈藥」。
其中一個典型例子,便是立法會早前通過加快引入外勞的無約束力議員議案。由於港府現時已有各種吸引外地專才的計劃,所以明眼人都能看到,此一議案所提及的外勞,不是外地專才,而是容許本地的服務或零售業,即所謂的「低技術工種」招聘外勞,因為香港不論跟其他東南亞國家,抑或是跟內地鄰近城市,都存在工資上的差距,意味着資方即使給出現時一樣甚至更低的工資,都能吸引這些地區的人到香港打工。
可是有一點需要注意,對方能夠接受一樣甚至更低的工資,除了是當地勞動力供過於求外,更重要是他們在香港拿到的工資,在對方的家鄉屬於高人工,即是能夠改變對方的生活。相比之下,由於香港以外的其他地方,平均工資都比香港低,意味着本地勞工沒法到外地打工養家,意味着港府若聽從議案建議,引入外勞跟本地勞工競爭的話,本地勞工便會因議價能力被削弱而減薪,從而降低對方的生活質量之餘,進一步拉大香港的貧富差距。
更重要的是,議案中所謂的引入「外勞」,並不是指國外勞工。根據邵家輝的說法,是從大灣區內鄰近城市招聘,並指對方可在早上到香港上班,晚上回內地居住。表面上來看,此一建議絕對是「政治正確」,但從商家的營運成本而言,便不難明白對方何以有此建議。畢竟,外勞若是從東南亞輸入,便要像現時的外地家庭傭工,為其提供食宿,否則在香港居住成本如此高昂的情況下,資方給出的薪酬根本毫無吸引力。
相比之下,所謂的低技術工種若能從內地鄰近城市招聘,由於對方晚上可回內地居住,資方可能只需提供午膳,僱用成本便可大幅降低。可是如此的做法,其實如同透過犧牲內地鄰近城市的利益,以及破壞陸港融合的大局,以此讓本地與外來資本食利。首先,由於香港與內地的平均工資存在差距,招聘內地人來港打工,將會引來虹吸效應,鄰近城市如要留住人手,便只能提高薪酬待遇。換言之,此舉其實是讓香港本地和外地企業省了錢,卻要讓內地企業來埋單。
其次,由於要計上通勤距離和成本,所謂香港上班內地居住,其實等於要這些員工到深圳居住,而這樣做的結果,事必增加跨境及深圳本身的通勤系統壓力,兩地政府為了紓緩通勤壓力,亦自然要在集體運輸網絡上投入更多成本,而深圳市政府為了降低市民的通勤成本,一直有對其公交系統發放補貼。如此一來,所謂輸入內地勞工但不為其提供住宿,如同香港資方為了節省僱用成本,於是把成本轉嫁到鄰近政府的公交補貼之上。
撇除所謂的引入外勞,等於要鄰近城市為香港本地的僱用成本埋單以外,此舉由於會削弱本地勞工的議價力,降低對方的生活質量,自然會怨恨內地人跟其「搶飯碗」,特別是反對派和所謂的本土派,過去十年已循各種渠道,故意挑起本地居民敵視新來港人士和內地訪港旅客,我們自然可以預料,有人必定會拿內地居民來港打工做文章,甚至以陰謀論之,將此舉說成是兩地融合計劃的一部分,藉此將矛頭指向中央,真正受益的本地和外地商家,卻能躲在背後繼續食利。
如此便衍生一個有趣的問題:提出此一議案是批發及零售界的邵家輝,作為工商界的代表,對方提出照顧自身階級利益的議案,自然可被同情地理解。然而,整個議案最終竟以65票贊成、9票反對、4票棄權通過,這是否意味着香港在完善選制之後,整個議會內的大多數所謂建制派,都不懂或不願從長遠的管治角度看問題,而是只會利用手中的權力,去照顧香港一地,甚至只是某些食利者的山頭利益?
文:陳凱文
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堅料網立場